我的祖父母一生務農,育有二子。外公外婆渡海來台,擔任教師直至退休,膝下二子二女。政治血統上我是3/4外省,1/4本省。
早在優惠利率這件事爆發爭議以前,我就曾和母親爭辯過「當年究竟誰比較苦」這個問題。母親認為是外公外婆,因為食指浩繁而教師薪水又微。「可是你們有18%!」我抗議道。如果沒有減租、耕者有其田等措施,我認為祖父母一家一定還陷在佃農的悲慘迴圈中不可自拔,更遑論供爸爸念書了。但因為基準不同,這場訴說過往的爭論一時沒個結論。
相關的想法,一直到最近的爭議才回憶起來。不能否認,國民黨實施優惠利率確實有濃厚的綁樁意味。但時空環境特殊,當時國土新喪,撤遷來台的人多半家無恆產,即使夫婦都投入工作,生活依然艱困。外公外婆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因此雖然不無偏袒之意,但優惠利率幫助維持了生活,這是事實。
我認為解讀歷史者除了發掘資料,還必須帶有一份體諒。而其選擇的角度,往往可以顯示其立場。如同解放了包括祖父在內無數鄉村人力的公地放領政策,總不能因為它嘉惠了廣大農民,後人就抨擊前朝這政策是「圖利人民」吧?政策的推動、宣示往往左右人民對該政策的好惡與觀感(請看2002、2003接連鬧了個翻天的農業金改和教師遊行...),改革更是如此。聰明如扁的律師不可能不曉得。說話要看時機、看對象、看場合。這些阿扁也都沒做到。他口中的改革,只不過是用來挑起族群對立和仇恨的另一根針罷了。如果國民黨錯在當年的政策埋下了日後族群分裂的不安種子,那麼為了勝選而刻意挑撥族群意識進而獲得勝選的陳水扁是不是又比無心插柳的國民黨罪孽深重得多呢?
穿麻袋衣、吃地瓜粥的日子畢竟過去了。用不著區分彼此,今天台灣的樣子實在是大家一起努力來的。優惠利率固然不盡公平,有其不合時宜之處,需要修正,但陳水扁懸之為纛,企圖再掉個槍花好繼續執政,終是失敗了。這暴露出他的性格缺點,也讓我終於在晦暗不明的現實發展中看見一絲絲希望。
(中南部為民進黨傳統票倉,從地理上看,也是農產品為主要經濟來源的區域。看得出民進黨所謂改革救台灣的口號這次在此仍有發揮。關於這點,國民黨當年以優惠利率和農業政策對台灣後來的地域對立和分裂,實在有無可旁貸的責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evol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