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八○七年廢奴法案通過時已年高八十三歲,且不久即將辭世的牛頓是在家中,傳記作者並沒有提到他的反應,我們願意想像,在老牧師閉目長眠之前一個夜晚,他在床邊下跪祈禱,感謝上帝的慈悲……Amazing Grace。

Amazing Grace是一首古老的英國聖歌。其同名電影和它所根據的同名傳記在今年初先後問世,並非偶然。2007是英國正式廢除奴隸制度兩百周年。歌詞作者是廢奴運動最早一位鼓吹者,受他感召的信徒無以數計,其中一位更投入政治,而終止了此一慘無人道的罪惡。

1 聖歌
西方音樂愛好者應該很熟悉這首經典之作。其詞其曲,確能激發人的良知,而無論是哪位樂手以何種風格演唱──以美國為例,像Aretha Franklin,Sam Cooke的福音,Judy Collius,Joan Baez的民歌……,以及任何唱詩班的合唱,而尤其是蘇格蘭和愛爾蘭的風笛演奏,足令稍有良心的罪孽者下跪慚愧:

Amazing Grace! How sweet the sound

That saved a wretch like me !

I once was lost,but now am found,

Was blind, but now I see.

……

這些詞句的背後,是作者的人生:罪惡,覺醒,愧改……。寫詞者是英國人約翰.牛頓(John Newton,1725-1807)。他的父親是船長,非常嚴厲。可是牛頓從小就不聽管教,還沒有成年,就已經吃喝嫖賭無所不為,而在他那位虔誠的母親去世之後,更拒絕了任何精神上的寄託,甚而褻瀆神明。

他十幾歲就上船當水手,航行地中海各國。雖然是苦役,但至少是在比較規矩的商船上賣勞力。可是有一天在倫敦街頭,他不幸被「拉伕」而上了賊船。就是說,那些在英國,非洲西岸,美洲大陸和加勒比海殖民地之間販運黑奴的賊船。

當時英國和歐洲其他殖民帝國,無論法律上還是道德上,很少人覺得販賣人口為奴有什麼不對。古希臘羅馬早有了,阿拉伯人也買賣了上千年的黑奴,因而不難想像,即使在牛頓當上了運奴船長的那幾年,他也不會有什麼內疚,所販運的不過是「貨物」而已。

直到有一天,大西洋上暴風暴雨,船長牛頓下到底艙視察,才震驚地首次發現這些黑奴慘不忍睹的境況。在這所謂之「中段航程」(middle passage)期間,至少三分之一黑奴,因疾病、飢渴、酷刑而死亡。

渡過了這大西洋風暴危機,也是牛頓覺醒的開始,在善惡鬥爭過程中,他幼年母教信仰漸漸復燃。他於是告別了航海生涯,入了神學院,從古希臘和拉丁文開始研讀聖經,這是在做牧師傳教的時候,作為愧改的一種表現,牛頓開始寫他一共寫了好幾百首的聖歌。其中之一就是Amazing Grace 大約在一七六○年代完成。

他有了教區和教堂,也就是說,他有了地盤和講台,佈道之餘,他鼓吹廢奴,他成為十八世紀下半期英國福音派教會大牧師,吸引了廣大一批信徒,其中包括聲音微弱但日漸抬頭的廢奴主義者。

是在這樣一次禮拜,一位富商之子,年方十四歲的威廉.威爾伯弗斯(William Wilberforce,1759-1833),深受感召。

2 傳記和電影
威爾伯弗斯是同名傳記(作者Eric Metaxas)和同名電影(導演Michael Apted)的主角,牛頓穿插其中。

今天,大概除了英美政界宗教界和美洲非洲黑人民權運動人士之外,很少人還知道這位最早,而且成就非凡的廢奴運動領袖的大名,但是應該知道的都不會忘記他的名字,美國最早一家私立黑人大學就叫做「威爾伯弗斯學院」,其現任校長並為傳記作序,而在曼德拉當選為種族隔離後南非第一位黑人總統,應邀前往英國議會演講時,就直稱他來到了「威爾伯弗斯的家鄉……」

兩百八十頁的傳記非常詳細地介紹了他的一生事業和成就。而兩小時的電影只能集中描述他為廢奴運動奮鬥二十幾年的片片段段。

威爾伯弗斯在他父親和叔叔去世之後,繼承了家族的產業,成為當地首富。他從小就自動行善,不但救濟貧困人士,還療養受傷小動物。他是虔誠教徒,而且天賦無限才華。

在他成長歲月,正是英國在人道主義影響之下的福音派教會(evangelicals)開始發揮作用的時刻。牛頓就是福音派牧師,當威爾伯弗斯進行了劍橋大學之後,他內心充滿矛盾,無法決定應該從政,為國家社會人民服務,還是獻身宗教,拯救世人靈魂。這個內心掙扎直到他畢業之後,才二十一歲即當選為最年輕的下院議員時仍在天人交戰。

他於是去拜訪師友牛頓。老牧師對他說,你可以兩者兼顧。

他在劍橋交上了一位好友,一位極不尋常的好友,即前英相之子,本人更在二十四歲即成為英國有史以來最年輕首相的威廉.庇特(William Pitt the Younger,1759-1806)。

威爾伯弗斯無黨無派,無需跟隨任何政黨的指示。在庇特首相的支持之下,他發動一場現已習以為常的政治運動、巡迴演說、簽名請願、群眾集會、公開辯論,甚至於杯葛等等各種手段,宣揚奴隸貿易的罪惡。他的口才極好,嗓音極佳,又是一流歌唱家,一直享有「下院夜鷹」的美名。

電影有一場相當感人的戲,在一個私人俱樂部,當其他人半醉半走調地唱歌作樂的時候,威爾伯弗斯的一位同志憤而請他露兩手,他站在桌上,挑戰性地高唱「Amazing Grace!Howsweet the sound……」

但是政治鬥爭可要比歌聲壓倒別人艱難多了,既使在庇特首相支援之下,威爾伯弗斯的廢奴法案,從一七八七年首次提出,二十年下來,一直無法過關。

自從歐洲發現並開始殖民新大陸,現代奴隸貿易(slave trade)就開始了。說實話,英國上場的比較晚,是西班牙遠在十六世紀初,經皇室的特許,首先在非洲購買黑奴前往中南美洲,而打開了此一罪惡之門。之後不久,其他殖民帝國相繼跟進,葡萄牙、荷蘭、法國、英國……,黑奴貿易不僅制度化,其本身也成為一項暴利投資。保守的估計是,四百年下來,新大陸上至少有兩千多萬黑奴。

還在威爾伯弗斯出生之前,英國貴族和上流階級,以及相當部份的中產人士,即向多半都從事販奴的貿易公司投資。很多投資者並不一定知道這些公司在做什麼買賣,只知道有錢可賺,許多議員也都是股東。他曾在下院直接對這些議員們說「你們可以顧左右而言他,但再也不能說你們不知道。」今天回看,他不僅是在向現狀挑戰,而且是向大英帝國既成體制挑戰,廢除黑奴貿易,差不多等於斷了殖民帝國的命根。

3 尾聲
英國下議院廢奴法案終於在一八○七年以283票對16票三讀通過,電影也在這裡結束。

這時,庇特已於前一年去世,未能看到這項勝利成果,威爾伯弗斯也已年近五十,可是還有一段人生道路要走,一些事業有待完成。

一則小故事──電影放在片頭,傳記作者則在結束語中描述──足以說明威爾伯弗斯的為人和所受到的尊敬。有天晚上他由倫敦乘馬車返家,在鄉村路上,他看到一位馬伕用鞭抽打倒在地上的那匹馬,他下了馬車上前制止查看,然後對馬伕說「不要打,它等一下會自己站起來。」馬伕正要和他爭吵,立刻認出了他,「你是威爾伯弗斯先生?好,我絕不再打馬了。」

如是這場戲只是編導硬搞出來的,未免有點溫情,可是傳記作者有史料作根據,難怪威爾伯弗斯後來設立了防止虐待動物皇家協會。

可是他有生之年的成就還不止此,他為盲者聾者提供教育,還創辦了國家美術館,只是在他制定了童工法之後,仍受到其他進步人士的批評,指責他只為黑奴奮鬥,而沒有為工人運動進行鬥爭。

英國在一八三三年在其所有殖民地終止了奴隸制,可惜威爾伯弗斯已在之前數月去世,葬在英國偉人墓地西敏寺。

至於牛頓,電影為了戲劇效果而安排他在下院表決時列席旁聽,可是傳記作者只提到一八○七年廢奴法案通過時已年高八十三歲,且不久即將辭世的牛頓是在家中,並沒有提到他的反應。我們願意想像,在老牧師閉目長眠之前一個夜晚,他在床邊下跪祈禱,感謝上帝的慈悲……,Amazing Grac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evol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