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台灣要發展彈道飛彈?美國又為什麼要極力阻止?這背後有著非常政治的考慮。

從幾年前開始,有關台灣發展彈道飛彈、核子武器的傳言不斷,在華府的國防專家們,開始私下討論台灣這些「攻勢武器」,以及背後的「攻勢戰術」(offensive doctrine)。

美國方面的質疑,以卡內基基金會的史文為代表,主要有兩點:花了錢在這些武器系統上,機會成本是什麼?其次是,衝突會不會因此升級,以致失去控制,將美國捲入美國不願意介入的軍事衝突中。

史文在日前的訪問中指出,問題不在於購買或自行研發了什麼武器,重點在要讓這些武器產生什麼效果。

他認為台灣對中國的嚇阻是無效的,除非是核武,如果台灣想要取得核武,中國會盡一切可能來阻止,美國的立場也相同;即使現在已經有了,而假設中國準備用傳統武力對台發動攻擊,台灣這邊反而要用核武對付攻擊,這是非常危險的,會招致大陸強烈報復,意味台灣是「首先使用」核武的國家,違反過去蔣經國與李登輝所宣示的原則。

至於台灣使用傳統武力來嚇阻,可以有幾層意思,首先是,台灣需有極多的傳統武器,可以消弭(shut down)掉中國的攻擊意圖,其次,台灣可以發動預防性攻擊(pre-emptiveattack),以現在來看,兩種都不可能,中國軍事目標太多,台灣攻擊能力太弱,無論載彈量或準確度都不夠。

至於延緩解放軍作為、給他找麻煩,這是唯一可以想像可行的目的,瞄準的是港口、飛彈基地、指揮中心,但即使是這些沿海目標,所需的武器數量也遠比現在台灣擁有的要多得多,要如何取得這些武器?考慮到台灣有限的資源,必須有所取捨。

史文指出,不是說台灣不應該有任何攻勢能力,事實上,任何武器系統都可以用於攻勢,這個可能性不應被排除,但台灣不應該把攻勢戰法作為防禦計畫的基礎,而是要善加運用目前手上的資源:如紀德艦、強固指揮中心。

其次是美國的因素,既然兩岸軍力處於不對稱狀況,所以有些人會考慮以有限的武器先發制人,但史文質問,誰來做這個攻擊大陸的決定?台灣當局?還是美國?台灣的軍事作為都是必須與美國協調的,「我可以告訴你,美國是不會願意看到台灣自己就做這個決定的」。

史文明確的建議,台灣基本上應該就是採取守勢,等待美國馳援,所以應該固守求生,保存戰力,同時使衝突降級(de-escalating the conflict)。

「當然也有人會說,台灣是無法防禦的,好吧,如果你們要放棄了,就搞你們的攻勢戰法吧。」但是他覺得,這是廉價的、政治上受歡迎的軍事論述,但並不能真正提供台灣安全。

然而從台灣的角度看,攻勢戰法其實並不是軍事的論述,而是政治與心理的論述,任何台灣領導人,在中共準備發動攻擊,或是已經攻擊之後,如果他只是挨打採取守勢,在政治上是無法生存的,既為了維繫民心士氣於不墜,也為了自己政治地位,必須向台灣人民顯示有報復的攻擊能力。

但是把政治與戰術放在一起考慮,又容易變成史文所稱的廉價政治論述,攻勢戰法的政治考量,會讓美國所擔心的包括:

其一是,為了台獨目的而挑起的戰爭,卻要用攻勢武器來壯膽,表示:「中共不敢來打我們啦」,但這除了核子武器,一般的飛彈並不奏效;其二是,為了把美國拖下水,台灣特意以攻勢武器將小衝突升高為大衝突,這可能出現在中共有意威嚇時,但也有可能僅僅是像飛機擦撞的意外。

但是美國人的政治考慮也有其自私的部分,一方面承諾台灣的安全防衛,但另一方面卻擔心無法控制的衝突升級,會把他們拖進去,這意味著美國的反應屆時還是基於自己當時的利益,到時再說。

有這樣不可靠的盟友,台灣又怎麼不去嘗試發展飛彈,以保持自己國防的彈性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evol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