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王曾才  (20070420)

大英博物館屬世界級的博物館,有「博物館中的博物館」(Museum in Museums)或「世界博物館」(Universal Museum)的稱號。它從1753年創立時僅有七萬餘件收藏品,參觀人數寥寥可數;到現在超過七百萬件收藏品,參觀人數每年多達五百五十萬人次。尤其是,它的宗旨是「保存和詮釋人類的歷史」,收藏項目不局限一隅,展覽品包括了史前到現代的東西,它們營造出特殊的氛圍,這也許是啟發H.G.威爾斯(H.G.Wells)在1895年出版最早的科技小說《時間機器》(Time Machine),提出藉由「時間機器」或「時光隧道」來穿越古今的靈感。2003年這個萬人注目的博物館歡慶了它的250週年,「回首來時路」和展望未來時,讓人感覺到無限的追思和關切。現在此時此地正由故宮博物院來主辦「世界文明瑰寶:大英博物館250年收藏展」,也是兩個世界級博物館的攜手合作,誠為世界文化史上的盛事和佳話。

大英博物館建立於十八世紀中葉,大盛於十九世紀,這也正是英國人擁有廣袤的大英帝國,舉世無敵的海權,以及強大的工業力量的時期,國內和平繁榮,國際上能發揮仲裁的力量。這個時期通稱為「英國時代」(Pax Britannica)。再加上英國人的奮勉,能夠「好古敏以求之」地收集文物,國家也有完善的管理制度,這些因素加起來,終能營造出大英博物館。簡單地說,沒有「大英帝國」,就沒有大英博物館。十九世紀起,美國亦奮起,二十世紀中葉以後,美國締造出「美國時代」(Pax Americana)的盛世,大美帝國(American Empire)也隨之出現。在美國也成就了一些世界級的博物館。



博物館事業屬文化事業,一切文化事業均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特性。這個說法與范仲淹的氣度無關,而是說文化事業總是在經濟繁榮、社會安和樂利、世界和平,以及國際政治安定以後,才慢慢地蒙受其利,而當上述因素惡化時,文化事業會最先蒙受其害。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全球進入另一個全新的大時代。在這個新的大時代裏,一切大英博物館賴以興起的條件,如英國為世界超強、英國國力(表現在GDP等各方面)為全球第一、從前受英國支配地區的民族主義(包括文化的民族主義)尚未抬頭等等,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在經費方面,大英博物館支出浩大,再進一步發展,常有困難。在它發展巔峰時期的十九世紀,英國的國內生產總辦(GDP)為全球第一,現在降至第五位。它的經費,自1753年建館之時,即由英國國會立法為「公共機構,由政府的文化、媒體和運動部」(Department of Culture,Media and Sports)編列預算。但是,現在政府僅能負責其所需經費的70%,其餘的30%要自籌。大英博物館為了籌募經費,祗好經營商店、餐廳,發起募捐,以及發展會員制(現已有兩萬多名會員)。本來,以大英博物館參觀人數之眾,每年達數百萬人,如果收門票,也為數不少,但自1810年起它採取免費入場制度,祇有1972年有幾個月,曾一度收取入場費。2002年,它曾面臨嚴重的財務危機,且曾被迫關閉了幾天。但是,它有時還是要排除萬難來擴建,如耗資一億四千五百萬美元在2000年完成的大庭院(Great Court),是歐洲最大的有頂廣場,其頂部由1656塊形狀奇畢的玻璃所主且成,為一環繞大閱覽室(曾經是馬克斯、孫中山、列寧、甘地等人用過的地方)的大頂棚,由著名的建築師福斯特(Norman Foster)設計。但另一項要花費一億一千八百萬美元的擴建計劃,已動用了一千七百萬美元,還是喊卡。



大英博物館今天遭受的最大挑戰,是國際社會對於藝術帝國主義(art imperialism)的聲討和藝術品原屬國家對文物的追討。大家知道,「帝國主義」常被貼上各種不同的標籤以突顯各種不同的指涉:靠武力征服以遂行目的,被稱為軍事帝國主義(military imperialism);運用經濟、文化、社會等力量以伸張國家影響力的,新帝國主義(new imperialism);掌控並運資訊以醜化別國形象的,被稱為資訊帝國主義(information imperialism);以人權為號召而介入別國事務的,叫道德的帝國主義(moral imperialism)。藝術帝國主義係運用各種手段取得別國文化資財的行為。先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德國將在戰時在歐洲所掠十萬件以上的文物歸還原國。1954年海牙戰時保護文化財公約為一重大發展。1950年代,國際間要求把文物歸還原了屬國的運動方興未艾,蔚為歸還運動。希臘一直希望收回額爾金大理石精品,而奈幾里亞(Nigeria)對於貝寧青銅器(Benin Bronzes)的態度也甚為堅定。其他文物被別國剝奪的國家也希望收回他們流落在外的國寶。198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立一個由22國組成的一個「促進文化財產歸還原有國家之政府間委員會」,以司理其事。同時,更多的相關公約次第簽訂。後來,1980年代後期起,中國亦參與推動。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有太多國寶流失在外。据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調查,目前在全球47個國家和地區的200多個博物館中,記錄在案的中國文物有167萬件,流落海外民間者十倍於此。中國除積極參與國際有關追討文物的活動以外,也依照其所參加簽署的兩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1989年「關於禁止和防止非法出口文物財產和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以及1995年「關於被盜或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約」(中國且為起草國之一),建立流失海外的國珍貴文物信息數据庫。中國自2003年7月啟動國寶工程,成立中華搶救流失海外文物專項基金,用購回、討還、捐贈三種方式進行,也收到若干效果,但距離預期目標尚甚遙遠。(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evol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