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許博允】

台灣這兩年來正掀起百老匯式的音樂歌舞劇,《貓》、《真善美》、《鐘樓怪人》、《芝加哥》,以及剛演完的《西城故事》,每次總是吸引了數萬人去觀賞。雖然音樂歌舞劇早在1987年,新象基金會就以本土製作的《棋王》在中華體育館及高雄體育館連續演出11場,張系國的劇本、李泰祥的音樂,張艾嘉、曾道雄、齊秦的主演,觀眾逾五萬人,造成轟動,爾後雖有外來的《我愛紅娘》、《乞丐與蕩婦》也頗受歡迎,但十幾年來並未產生風潮,直到最近突如鍋爐的水沸騰,湧進三十多萬音樂劇迷,人們不免對於傳統舞台劇,產生信心動搖的疑慮。

就在此時,來自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雷雨》,隨著《西城故事》的落幕,這個史坦尼斯拉夫斯基式的舞台劇,緊接著在台北國家劇院及中壢的藝術館連演八場。《雷雨》是曹禺的成名作,1933年當時僅23歲的曹禺就把愛恨情仇、雙重亂倫、勞資矛盾的錯綜複雜情感與關係全部放進一天的過程裡,時間的壓縮使得劇情的節奏加速,沖擊出高潮的戲劇張力。

就如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詮釋《雷雨》的不同版本不勝枚舉,有舞台劇版、電影版;有中文版、日文版、英文版,也有俄文版而且演出超過兩千場次;有北京版、上海版,還有台灣版。光是北京人藝就快接近五百場。提起《雷雨》,就想到曹禺,一思曹禺,必連至北京人藝。

「北京人藝」是1952年創辦的,由劇院四巨頭:曹禺、焦菊隱、歐陽山尊、趙起揚會同北京市府、市委及中央戲劇學院的領導發起,同時在北京的鬧區王府井大街上建造了「首都劇場」為院址。此後不僅是藝術界的寵兒,而且是中國藝術的指標。

北京人藝的風格,自傲於「關注時代、貼近觀眾、不停止藝術創作的探索與追求,在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的結構上結合中國藝術的傳統實質」。再則如《茶館》、《天下第一樓》這種跨越三個世代的同一場景的大戲,更是國際間口碑的招牌,而其以寫意 的手法,半抽象概念也能成為其保留劇目如《蔡文姬》、《狗兒爺涅槃》,而歷史劇如《李白》、《關漢卿》、《阮玲玉》也是北京人藝的定調之一;而其生活中求變如《鳥人》、《漁人》、《北京大爺》都是反映小市民呼應時代變遷心聲;而小劇場如《男常女吊》、《絕對信號》都是尋找突破的嘗試。也有莎翁名劇,但就是尚未有百老匯式的「音樂歌舞劇」,而其不時有中國的說唱藝術的融入也是另一特色,也許隨著時代的推移,將來也會有太空戲的出現。

回想1988年一月初,當時中國大陸文化部副部長英若誠請我在北京大飯店吃飯,提起「北京人藝」兩大金字招牌劇:《茶館》與《雷雨》,如今雖遲到了12年,總算登「台」演出。然英先生已作古,1992年老版的《茶館》,于是之、英若誠、林連昆擔綱的封箱場,我有幸在北京觀賞,如今都無法再看到他們的身影。當年北京人藝票價八毛起跳,至兩塊人民幣,如今40元至680元人民幣, 時代變遷,光陰不留人,北京人藝在現代電影及電視和廣告的夾擊下,如何自持?如何更上一層樓,而成本世紀另一個「中國表演藝術的指標」?拭目以待。

【2006/06/01 民生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evolina 的頭像
    tevolina

    TRADE OFF

    tevol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