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大衛.林朵夫(David Lindorff)

編按:近幾年來,愈來愈嚴重的黑金、貪腐、濫權和瀆職現象使很多人對民主本身發生懷疑:民主究竟能解決什麼問題?台灣的民主,究竟正不正常?在鬱悶、不信任的氣氛中,龍應台文化基金會推出國際民主論壇,「民主這條路──全球視野下的民主體檢」,在本周六、日(廿九、三十日)兩天於台北市中山堂光復廳舉行,共有來自拉丁美洲、北美、東亞,以及伊斯蘭世界的八國講者與會,以全球視野來審視民主在不同地區、不同文化裡所走過的崎嶇道路。本報自今日起摘譯與會者專文。

富蘭克林草就美國憲法後曾說:「共和國誕生了;不過要看它是否能維持下去。」富蘭克林是認真的。美國今日的民主,岌岌可危。

以我自己的經歷當個例子:十幾年前我在復旦大學新聞系擔任傅爾布萊特講座教授時,收到一張寄自家鄉的不在籍(境外)選票;我的家鄉距離康乃爾大學約二十公里,人口只有六千多人。

我把這張選票拿到課堂上給我的中國學生看,預想他們應該會對一張民主國家的選票感興趣。我把選票打開,拿給學生,他們傳下去看。我發覺學生個個滿臉疑惑,於是問他們到底哪裡讓他們這麼不解。有個學生說:「上頭沒得選啊。看起來跟咱們的選舉一樣嘛。一個職位就一個候選人而已。」

不競而選也叫民主?

我大吃一驚,把選票拿回來仔細看一看;果真,每個地方公職,不管是鄉鎮代表、地方首長、法官、稅務稽徵人員等,竟然都是同額競選,而且還都是共和黨籍。選民只能投贊成或反對而已。

我的家鄉(或者說紐約州地區大部分的城鎮),有登記投票的選民幾乎都是共和黨籍,因此民主黨根本懶得推候選人出來競選。

而紐約市的情況剛好相反,那裡是民主黨的大本營,因此共和黨員通常根本懶得出來選。

就算是全國性的選舉也一樣。今年,眾議院所有四三五個席次都要改選,但是許多選區重新劃分的時候並不公平,只為現任議員的政黨護航,因此其實大概只有廿個席次稱得上是「競」選。其他的席次,不管反對黨推出什麼樣的候選人大概都贏不了。

我們很難說這樣的政治制度叫民主吧!

美國的民主 為何岌岌可危

我的新書《彈劾小布希:罷免的法律立論》(The Case for Impeachment: The Legal Argument for Removing President George W.Bush from Office)詳細說明美國的民主為何岌岌可危。

過去兩次的總統大選結果讓很多人難以接受;二○○○年的總統當選人,實際得票數竟然比對手少了五十萬張。這樣的情況讓很多人對美國的政治充滿反感。二○○○年的總統大選,共和黨的候選人很明顯是靠兩個人而勝選:一個是他擔任佛州州長的弟弟,另一個則是佛州的州務卿;而州務卿應該是確保選舉公正無私的人,但是他卻是共和黨佛州競選總部的負責人。爭議尚未落幕,美國最高法院就命令停止重新計票,當時布希雖然以五二七票領先對手,但實際上還有數十萬張爭議票尚未重驗。而這個決定,正是由五位共和黨推薦的大法官所為。

二○○四年,爭議發生在俄亥俄州,因為該州的選舉結果決定了誰會當選。這回又是偏袒共和黨的州務卿成為爭議的焦點,因為他同時也是共和黨該州的競選總部負責人,利益衝突再明顯不過。

媒體主宰競選 經費成勝敗關鍵

美國的政黨並非立基於思想論述,兩個主要政黨都支持現行這種管制極少的資本主義制度、支持鉅額的軍事支出、偏好自由貿易原則,他們反對公家的全民健保、不太支持工會,因此選舉活動最後變成候選人之間的個人魅力競爭。

由於形象比內涵重要,因此媒體主宰了競選主軸,現今如果想在一個中型的州參選參議員,經費可能高達兩千萬美元,而其中大部分經費都是廣告支出。至於像紐約或加州這種大型的州,想要當選或連任就得花六千萬美元。於是候選人必須大量募款,像前兩次的總統大選,兩個政黨的候選人都各自募集了十億美元。這種現象導致的結果就是現任的民代或官員擁有募款優勢,也難怪全國沒有幾個地方的選舉是真的在「競」選。

政治充滿銅臭味,民眾就更不願意投票了。這幾年的總統大選,合格選民中只有一半的人去投票。像今年,由於只有國會要改選,因此投票率大概不到40%。地方選舉更慘,大概不到兩成。這麼低的投票率,讓現任者易於透過動員支持者去投票而輕鬆勝選。

國會權力萎縮 缺乏真正的反對黨

共和與民主兩黨之間的意識形態差距縮小,導致國會儼然成為一個龐大的「現任黨」,而其存在的理由就是為了連任,因為坐在這個位子上才能享受豐厚的利益,這些利益都是企業為了尋求好處而提供的「貢品」(或說合法的賄賂)。

制訂美國憲法的先賢當初建立的政府制度是三權分立,彼此制衡以保障自由。而且,國會應該是最重要、權力最大的部門,而其本身的權力則平均分配給參眾兩院;但是過去六十年來,只見總統權力愈來愈大,國會權力逐漸萎縮。

過去五年,情況愈演愈烈;布希總統自以為可以獨自宣戰、違反國會決議、自己詮釋法律、忽視法院命令、拒絕國會各委員會要求他提供資訊。這可能會讓華府陷入危機,不是國會變成橡皮圖章、被壓制、就是總統被彈劾。彈劾總統現在看起來或許不太可能,但如果十一月國會改選,民主黨成為多數黨後,並非不可能。

令人驚訝的是,雖然國會裡頭的民主黨議員對彈劾興趣缺缺,但是民調顯示,多數美國老百姓卻贊成彈劾布希總統。這個光景跟先前柯林頓總統被彈劾、或是尼克森總統差一點被彈劾,大相逕庭。

雖然彈劾布希總統的機會仍然渺茫,但是如果我們在下一屆的國會看見這樣的行動與努力,那麼或許美國的兩黨政治復甦有望,民主也有機會重生。

美國帶給新興民主國家的教訓顯而易見:我們要想辦法讓人民積極參與政治,而且藉由他們的參與實質改變政府的決策、改善自己的生活。一旦民眾開始懷疑民主體制,他們就不再參與政治了。

(作者畢業於Wesleyan大學中文系,並在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取得新聞碩士學歷,於一九七三年轉行擔任記者工作;他現在是Salon.com、Business Week、The Nation的自由撰稿作家。最近的著作是出版於二○○二年的「Killing Time」,主要探討議題是費城記者、前黑豹黨激進人士Mumia Abu-Jamal的死刑問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evolina 的頭像
    tevolina

    TRADE OFF

    tevol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