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處處可見讖緯與因果報應的思想。對於這點,我無法探究究竟是作者本身抱持的宗教觀?抑或是作者為了表達正統的轉移所假造的文字異象?但在初次讀到這些篇章的時候,字謎般的意境令我頓時興味盎然。而且謎底往往需要透過拆字、聯想等等方法才能知道。羅貫中鋪排巧妙,使情節在權謀兵戰之外增添不少玄異神奇色彩,也算是這部書的特色之一。我列舉部分橋段,可為例證。

第九回除暴兇呂布助司徒犯長安李確聽賈詡
小童歌謠:「千里草,何青青,十日上,不得生!」。若把董卓兩個字分拆,則可把董字拆成草字頭、底下一個重;卓字則可拆為上日十三部分。而重字又可拆為千里兩部分。所以千里草射董字、十日上射卓字。而全句後六字又可連成一氣、另外解讀,就是董卓活不過十日之意。作者安排這般巧妙的拆解隱喻,配合董卓尚不知大禍臨頭,喜不自勝地詢問李肅「此主何祥瑞?」的情態,實在是一段極鮮明而諷刺的對比。

第一百一十七回鄧士載偷渡陰平諸葛瞻戰死綿竹
魏國南征大將鄧艾與子鄧忠率領兩千人馬由山區直接翻越摩天嶺,由上而下搶攻江油城,試圖掐住成都咽喉,一舉成功。在摩天嶺下,見到這樣一塊有字的石碑:「二火初興,有人渡此;二士爭衡,一人必死。」我們都知道鄧艾字士載、鍾會字士季,兩人都是魏國能併吞蜀國的重要功臣(這點從夏侯霸與姜維的對談中早已可知。夏侯霸稱彼二人『正當妙齡,深可畏也』),而後來兩人不合,鍾會誣陷鄧艾謀反,趁隙殺之並且併吞其部,也都為人所知。但二火初興指的是什麼?令我著實費了一番功夫推敲。後來答案揭曉,同樣是以拆字法組合回去。是司馬炎的炎字。

第六十九回卜周易管輅知機討漢賊五臣死節
在這回傳奇性的神算管輅第一次登場。作者先以太史丞許芝之口,轉述一連串關於管輅的神異事蹟。曹操請其算天下大事,管輅便卜出了「三八縱橫,黃豬遇虎。定軍之南,傷折一股」這一卦。不待讀者續讀,作者又以飛報側面加強了管輅的傳奇性:東吳主亡一大將、西蜀有兵犯界。後合淝報來東吳駐紮在陸口的大都督魯肅身故,「曹操大驚」。前一句印證了,後一句呢?作者很快地接著寫「不數日,漢中差人飛報劉玄德遣張飛、馬超囤下辦取關」這樣的預言家真叫人敬畏啊。在作者的眼中,世事雖茫茫,但皆有一定數。不可違逆、無法改變。曹操既然無法得知管輅這一卦所指為何,則只能坐視它發生。終於,作者自己將謎底揭曉:建安二十四年己亥正月,與曹操情同兄弟的征西將軍夏侯淵在定軍山之戰被沙場老將黃忠突擊成功,兵敗被殺。左將軍張郃僅以身免。(亥月為豬肖、另外三乘以八為二十四)

第八十一回張飛急兄讎遇害雪弟恨先主興兵
在這回陳震受恨令智昏的劉備之命,上青城山請隱者李意下山,為即將出兵東吳的蜀軍卜卦。李意經不起劉備再三求教,便在紙上畫了兵馬器械四十餘張,然後一一扯碎。又畫一大人仰臥於地上,旁邊一人掘土埋之,上寫一大白字。這老頭被劉備視為狂叟,也許初次看到這裡的人也很難理解箇中含意。我反覆推敲,私下猜測這應該是隱喻著後來的蜀軍被陸遜火燒七百里的事情吧。大白則隱喻後來劉備愧死白帝城。關於這個隱喻我較沒有把握。

第三十七回司馬徽再薦名士劉玄德三顧茅廬
隱士司馬徽和劉備一席話畢,臨行之時出門仰天大笑:「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這句話隱隱點出了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的結局。蜀國為什麼有臥龍、鳳雛仍無法承續漢室正統呢?一方面是劉備怒火攻心、聯吳制魏的大戰略方針失敗,荊州喪失、關羽被殺、張飛暴卒、東征大敗,整個西蜀元氣大傷。一方面是人才出現斷層,蔣琬、費禕以外,諸事無分文武幾乎都要萬能丞相經手,北伐靠他、南征靠他、屯田之餘再發明個木牛流馬,無怪乎司馬懿只問了一句:「食少事繁,其能久乎?」如此簡單的道理,敵方首座瞭如指掌。我猜測諸葛亮並非天數已盡,才殞落在五丈原。而是和國父一樣太忙,忙得沒時間發現身體的異狀,病到膏肓之時,已是窮途末路。所謂懹星之說,只是小說作者的奇幻聯想而已。

第七十七回玉泉山關公顯聖洛陽城曹操感神
一代武聖關二哥在這回慘遭孫權處斬。立場嚴重傾蜀的作者知道不能悖於史實而書,於是安排奪回荊州有頭功的都督呂蒙被關公英靈附身發表了宣言,然後「倒於地上,七竅流血而死」。這是相當神怪的情節,在整部書中,這回算是最像志怪小說的一回了。因為在關公遇害之後,作者寫他的英魂不散、蕩蕩悠悠,到了玉泉山,在此地與昔年故舊普靜和尚相會。普靜的一番話是十足的大乘佛教因果輪迴思想。原文如後:「昔非今是,一切休論。後果前因,彼此不爽。今將軍為呂蒙所害,大呼還我頭來。然則顏良、文醜、五關六將之頭,又將向誰索耶?」果然關公之魂「恍然大悟,稽首皈依而去」。這是佛教精神感化個人仇恨的成功案例。就小處而言,普靜成功了。但他仍無法以大愛的精神阻止接下來吳蜀聯盟自相殘殺的一場血戰。

第一一七回鄧士載偷渡陰平諸葛瞻戰死綿竹
諸葛亮之子諸葛瞻、孫諸葛尚在綿竹城外戰死,姜維當時遠在劍閣抵抗鍾會的進攻,無力回救。作者末尾的詩寫道:「試觀後主臨危日,無異劉璋受逼時」這是把劉備驅逐劉璋的事情提出來,隱含有舊事重演之意。同樣的例子發生在第一百零九回司馬師廢曹芳的時候。作者也寫道「當年伏后出宮門,跣足唉號別至尊,司馬今朝依此例,天教還報在兒孫」。又寫道「昔日曹瞞相漢時,欺他寡婦與孤兒,誰知四十餘年後,寡婦孤兒亦被欺!」雖然因果報應之說大可被視為無稽,但歷史一再殘酷地重複上演,卻也是令我們不寒而慄的事實。一個王朝內無能君、外有權臣的下場就是如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evol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