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視現象

tevol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正當我睜開雙眼,踏入這個世界
媽媽給我生命,現在讓我自生自滅

tevol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抹感情的隨筆──關於楚浮和他的四部電影   文/侯季然 「既不新潮,也不夠聰明。」這是新浪潮導演們對楚浮電影的評論,你可以想像,這些革命伙伴們對楚浮-這個本來以尖酸刻薄的電影「掘墓人」著稱的新浪潮旗手-有多失望。他們以為執起導筒的楚浮會帶來什麼前衛的影片格式還是什麼精妙的思想體操。但是很抱歉,沒有。他們走進試片間,看到一汪溫柔至極,感性得一塌糊塗的追憶與眷戀。然後,皺起了眉頭,一個叫尚‧柯特林(Jean Curtelin)的評論者說:楚浮當影評人時對電影藝術的革命見解與他自己拍出來的電影,是「狂暴的宣言與不足為奇的最後垃圾」間的對比。他們沒有想到的是,倡導巴贊「作者論」、「攝影機即鋼筆」的楚浮,其實是很根本地在電影創作上實踐了他自己的言論。如果導演是電影的作者,那麼誰規定作者一定得是革命先鋒呢?楚浮的革命,在於他示範了電影可以拍得多麼私密,多麼隨意,這些看起來軟趴趴的楚浮電影,不只以最直覺的方式感動了觀眾,更影響了後來電影史上那麼多喃喃自語,拿膠捲當日記的作者導演們,費里尼、法斯賓達、伍迪艾倫,各式各樣的,我們多麼熟悉鍾愛的獨白腔調,一個個誕生於楚浮之後。《四百擊》,無疑是楚浮暴露自己最多的一部作品,同時卻是楚浮最具批判性,也最完整的一部電影,楚浮在片中充分展露他化生活於影像,捕捉並重現情感真實的才華。電影裡,遊蕩在巴黎街頭的13歲安端(Antoine,這個字的發音特別有種黏乎乎、暖洋洋的味道),一路被虛偽可憎的成人世界逼擠,從家庭、學校、街上、教養院,一直到空曠的海濱。表面上是個控訴社會的概念故事,在楚浮的手裡,卻溢滿生活的觸感與氣味。我們隨著安端蹺課溜達的腳步,走入巴黎市的風裡,看到的景象是如此豐富,行人的表情、衣著的樣式、樹葉的擺動、天空的顏色、車過馬路的聲音……各式各樣的感官細節一層層堆積,建立起身歷其境的氛圍。在其中,觀眾進入的已經不是故事,而是真實的生活,也因此,當劇情推展至充滿著指控的結尾凝鏡,竟叫人百般複雜地湧起悵惘、感傷、溫情而終至於開闊的心情,那已經不是戲劇的力量,而是從真實生活中喚起的體會。生活,以及昇華於生活的,楚浮在此達到電影史上空前的貼近。《四百擊》之後,楚浮開始他感性與智性的電影遊戲,隨即開拍了向美國B級偵探類型片致敬的《槍殺鋼琴師》。楚浮把原著小說的背景從紐約換到巴黎,也把偵探片裡孤絕的人物與冷酷的追擊,加入了花都的幽默與浪漫。一個隱姓埋名的鋼琴師,忽然間捲入黑道恩怨的糾纏,在此同時,一個女侍向他吐露愛意。儘管槍戰與逃亡貫穿全片,鋼琴師與女侍之間的感情曖昧,卻才是影片的情緒所繫。楚浮感性至上的個人風格,表現在對戀愛中人及其行為的細膩關照,把戲劇衝突與情結張力還原為對人的關懷,也成為本片對偵探類型片最大的顛覆。同樣改編自文學作品,《夏日之戀》與《兩個英國女孩與歐陸》展現了楚浮身為一個電影作者的兩個面向,及其歲月在他創作上的刻痕。1961年的《夏日之戀》,被楚浮自認為是他「成熟」作品的開端。這種說法真是耐人尋味,因為《夏日之戀》裡毫不節制地沈醉與耽溺,%E

tevol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